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武昌站的百年荣光

2019-08-29 07:51:2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我的名字叫国庆,我和新中国一起诞生。祖国成长我成长,祖国前进我前进……”每次读到这首诗,一种自豪感、幸福感、光荣感就油然而生。我从事铁路工作,起步是从武昌站开始的。由此,我开始了与武昌站的亲密接触,知晓了这座百年车站的前世与今生。

武昌站的少年时

武昌站的由来,源于粤汉铁路的修建。清朝末年,政府酝酿修建从武昌到广州的粤汉铁路时,北端武昌的起点站原拟定在武昌城南的鲇鱼套地区。但是1906年6月,他们刚准备在鲇鱼套开始勘测用地,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反对。鲇鱼套的工程不能开工,但武昌城的配套改造工程仍按计划进行。为了方便日后人与货物上火车,在武昌城的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新辟一道城门,取名通湘门,即通达湖南之意。

最终,粤汉铁路北端起点由鲇鱼套移到了城北的徐家棚。原定的火车站也改在了通湘门外。1917年3月,车站建成运营,定名通湘门站。所以,通湘门站就是百年武昌站的少年时代。1936年4月,粤汉铁路全线贯通,通湘门站显得不再适应运输需求。年底,车站迁至宾阳门,地址在今武昌站的北头。1937年1月,宾阳门站改名为武昌总站,武昌地名由此正式与铁路联姻。同时改名的还有徐家棚总站,改为武昌东站。1950年,武昌东站改称武昌站,武昌总站改为武昌南站。1953年1月,徐家棚的武昌站改名为武昌北站。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通车,武昌南站搬迁至现在的位置,1957年定名为武昌站。

武昌站历经多次改造

随着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提上议事日程,时称武昌南站的武昌站改扩建也提上了日程,新建的车站站场比原来明显改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湖北境内又修建了武昌至大冶和武汉至丹江的铁路,武昌站担负的运输任务日益增长,已有的设施已不能适应运输需求。1969年,车站又建成新站房1栋,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站前广场达3万多平方米;1972年,又增加到发线1条。武昌站的运力运能得到改善,逐步成为武汉地区最大客流集散中心和中南地区主要客运火车站之一,也是京广铁路干线三大特等站之一。

武昌站的变化也折射出铁路发展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武昌站来来往往的火车头全都是进口的,后来才逐渐出现国产的解放型、前进型等型号的蒸汽机车。从1960年开始,新颖亮丽的国产人民型蒸汽机车现身武昌站,标志着新中国铁路发展又有了新的成果。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1971年4月,作为退役军人的我,就是和师傅们一起值乘人民型1100号机车,从武昌站牵引开往广州的旅客列车向南飞驰,整夜都没合眼。随着铁路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铁路的牵引动力由蒸汽机车变成内燃机车,又变成电力机车。现在,旅客运输有了动车组和高铁列车,极大地便利了旅客出行。

武昌站展新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铁路运输任务不断增加,对武昌站也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从1982年开始,武昌站先后增建了新站台,增加了到发线,修建了软席候车室,延长了站台风雨棚,扩建了站前广常从2006年5月开始,武昌站对站房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至2012年8月,武昌站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0人。站在蛇山之巅俯瞰武昌站,铁路线呈米字形状,京广铁路、武九铁路等多条铁路线交会于此,织成一张巨型的钢铁网络。

武昌站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站场规模与吞吐能力上,而且体现在它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导向方面。武昌站是一座现代化大型铁路客站,是湖北省设备最先进、现代化技术最高、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

武昌站的建筑蕴含着楚文化的历史文脉。主站房外观大气,形成了黄鹤楼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建筑成叠台状,稳重又显气派,顶部为坡屋状,出挑较深,体现楚建筑轻盈的特点。入口雨棚,吸收了汉阙的理念,与屋顶形态上下呼应。建筑以米白色为主基调,点缀适当的紫砂色;运用连续的竖向墙面,与玻璃的交替反复,体现列车的水平运动,给人一种悦目的韵律感。各处空间室内以楚风为主题,设置壁画、广告、书法作品。闭路电视滚动播放楚歌楚舞,营造出浓郁的楚文化氛围,为来来往往的旅客提供独具楚文化特色的精神食粮。

纵览武昌站百余年历史,我们看到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看到了新中国铁路日夜兼程、风驰电掣的身影。在喜迎新中国7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回望铁路发展,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此,我们向祖国献上衷心的祝福,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列车高歌向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