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写不尽,烙在钢轨上的那些记忆

2020-04-08 21:55: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在那个时候,我惟一感到欣慰的是,毕竟比父亲洒脱得多。野气十足的我,除了睡觉时还算有几分老实外,其余时间,不是上山边采菌子边疯玩,就是放学后和一帮子弟下河沟捉鱼虾。遇到大雨天,我会喜滋滋地拿上一个撮箕,到家属区下面的涵洞口守候着,等待上游冲下来的鱼虾“自投落网”。涨水期间,收获三五斤小鱼虾是常事。鱼虾拿回家,经过母亲加工,就成了过年过节和招待来宾的美味佳肴。到了秋天,我会用父亲发的劳保口罩,精心缝上一个小口袋,绑在竹竿上,放学或星期天就蹲在河沟边,耐心守候着,网到小鱼虾,在一个小瓶里放些清水养起来。这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渐渐地天气冷起来了,小站下雪了。我们这帮小淘气鬼在雪地上捏雪球,在家属区的院坝里追逐、嬉戏,喊声、笑声连成了一片……

3.往事难忘怀

1980年10月,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他辛辛苦苦扛了近30年的捣镐、耙子,顶替分配到原来的玉屏工务段镇远养路工区从事线路养护工作。当时,工务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养路工,三件宝,捣镐、耙子、破棉袄;烈日晒,寒风咬,连个老婆也难找。于是心中苦闷,产生自卑情绪,总认为低人一等。

一天,工区组织学习,主持人是一位瘦小但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态度谦逊,平易近人,从职工口中得知他就是段团委书记吴越秦,认识他的年轻人都亲昵地叫吴哥。他给人第一印象健谈,实干,事事以身作则,工作雷厉风行,因此,他组织的活动年轻人都喜欢。

认识吴哥是我的幸运,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获益匪浅。我的成长与他的循循善诱分不开。那时,我的每一点进步吴哥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在他的帮助下,我放弃思想包袱,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创造条件。入团后,履行团员义务,脚踏实地搞好团的各项工作,从基层团支部工作到团委工作十余年,至今依依不舍。

记得我担任镇远养路领工区团支部书记期间,吴哥经常到工区,指导我们开展团的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如何开展好团组织工作,统一团员青年思想”这方面,他给我传授了不少好经验,要求我们支部在全段10个团支部开个好头,要我们在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的境况下,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青工歌咏活动相结合。从那以后,我们组织的团支部活动均把歌咏比赛融入其中,齐唱《养路工之歌》。歌词大意是:身披朝霞送走夕阳,肩扛铁镐战斗在铁道上。别看我们是个养路的黑小伙,脸又黑,膀又阔,偏偏还爱唱支歌,什么歌?养路歌,钢轨枕木石砟道钉和捣镐,歌不离养路呀养路不离歌,我像道钉呀道钉像我,都为安全放光热。激越的歌声豪迈,唱出了我们养路青工心中的歌,像火种点燃了我们对前途、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希望之火,激励着我们在铁路运输生产中,鼓满风帆,高歌猛进。

歌声引来了新鲜事,一些工班长常说,青年人摸不透、难领导。从此也改变了看法,拥护工区青工多参加歌赛。歌声把后进青工引进了先进行列,在团组织的歌声引导下,很多后进青工赶了上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在前进。歌声化作鹊桥,养路青工找对象难,人所共知,自从歌咏活动开始后,很多青工用自己的歌声,唤来了爱神。

还有一件事我难以忘怀,吴哥为我们出谋划策,积极寻找结合团支部自身实际的活动方式。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同时,承包了一对25米钢轨道砟改锤,自筹活动经费,并且与车站团支部联谊,开展各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支部工作生机盎然。这期间,我们利用自筹经费和局团委奖励先进团支部的奖金请来了数学老师,每晚组织站区团员青年在工区学习。每逢星期六,吴哥都会按时从玉屏赶来为我们讲团课、讲语文知识。他的讲课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夯实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每当我站在讲台上,脑海里总在想,这些知识很多是吴哥当年传授的。

4.小站咏叹调

到底是光阴似箭,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我,那时还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如今却已是知天命末年。40年间,我亲历了太多的小站故事,也目睹了太多小站的沧桑巨变。

今天,小站职工惬意、怡然。每当夜幕降临,紧张工作一天的职工,或在风景优美的庭院内打牌下棋;或在满园的葡萄架下读书看报;或围坐在学习室的电视机旁,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或独自走进卧室,敲打键盘激扬文字;或在月光下尽情聊天――好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

时针拨回到湘黔线运营初期,那时,沿线小站多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多数职工住的是工棚式平房,雨从屋顶漏下来,风从四壁钻进来,蛇虫从缝隙爬进来。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每当夜幕降临,小站人不是围坐在火炉边抽闷烟,就是早早睡觉。大家心里想的是上满全勤,一个月挣足几十元工资,婆娘娃娃生活、学习才有着落。

有这样两件事,一直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件事发生在小站水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职工,弥留之际,向守候在身边的老伴、孩子说:“工作了一辈子,没有住过楼房、没坐过卧铺车,还不知道电视是个啥样子,里面的人是怎么进去的?”这第二件事发生在大石板。80年代初期,社会上流行手提式收录机,有一位职工,好不容易积攒了300元钱,趁周末休息赶到玉屏,买好机子,高高兴兴来到火车站,准备返回小站。候车时,遭遇小偷,剩下的钱和工作证没了。由于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没能够坐上慢车。囊中空空的他只能提着机子,暴走60多公里,第二天下午,他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工区。

地区俱乐部巡回放映的露天电影是那时小站文海的大事件。每遇这一天,便是小站最闹热的一天,大家早早把饭吃好,搬上板凳,喜滋滋来到站台,小孩忙着占位子,坐在那里,遥望天空等天黑。那个时候,许多小站不通公路,山路泥泞,又滑又陡。但凡有电影,邻站的职工却是携妻带子,爬山涉水,步行10来公里,也要一饱眼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段采取群众集资、投劳的办法,第一个庭院化样板工区建成。紧接着,这条线上又有24个小站工区进行了绿化、美化。进入2000年后,路局谋篇布局,大刀阔斧对小站进行改造。如今,小站职工生活环境明显改变,许多小站都有了公路。坐车进城变得方便起来。

富起来的职工,不愿再为看电影吃苦头,他们进城买回电视机,影碟机。如今,电视机、音响、冰箱、微波炉、消毒柜,也都在小站安了家。或许这在城里算不了什么新闻,但于小站而言,却是让人惊喜的大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