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忆旧事,最是小站情。

1980年,那是个重要年份,也是我人生新的起点。那年,高中停学,我接过父亲的班,融入了小站的氛围。记得那年我恰好17岁,正是懵懂少年时。至今,我仍无法忘怀,那些日子,自己恪守本职,精神饱满,心里的那个美呀,无以言说。只觉得小站生活非常美好,充满诗意。我在小站的变迁与成长,无不是一种岁月的馈赠与见证。

记忆,总在时间里回放。那时,我背起行装来到小站,当了一名养路工。一眨眼,就是43年了。我把一腔生命和激情,交给了日日夜夜。岁月淡远,而我分明记得,置身于满是翻浆的背景下,将道砟一撮箕一撮箕倒进枕木的动作,还是那么鲜活。烈日炎炎,光芒四射,汗水将我涔涔的脸照亮,也照亮那葱郁的目光和思绪。那一刻,辛勤的劳作方式,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剪影,也成了我心中永不消逝的精神坐标,或许更是一种小站情缘吧。

对于小站,我既熟悉,又难忘。作为“铁二代”,我有生活在小站的经历,那段扎根小站无私奉献的岁月,便是自己与追梦结缘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

有人说,时间是一种沉淀,日子是一种气味。我觉得追梦路上的光阴,隐含了太多小站人对钢轨的情义。文字在心灵飞翔,我感觉自己犹如骏马眷恋草原那样,总是世态倏然机缘万千,可我走上追梦之路纯属偶然。

在入路之后的43年中,忍不注努力着、痴迷地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去堆砌毕生的梦想。直到1986年春夏之交,我信手所写的一篇“豆腐块”在《成都铁道报》上发表,不料这种际遇,竟触发了我长期对文字潜在的痴迷,从此我视各类媒体为一块待耕沃土,无怨无悔地把希望的种子年复一年地倾情播撒、追梦不止。

后来,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心情舒畅,心绪鲜活,备感追梦的艰辛,足迹的崎岖和雨后彩虹的灿烂。往事如风,那些生动的场景,历历在目,感佩于心,成诗成梦。于是,43年的见证,43年的风雨,43年的酸甜苦辣,全化为一本本作品剪贴本,珍藏又珍藏,只为见证激情。我明白,这激情点燃的不止是火,是一种信念,是一份希望,一种梦想,寓意深远。

说来还真幸运,我不仅成了小站人,而且努力追梦到了段部。说是中层,其实不过是从事文字工作而己。虽然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可追梦之路毕竟是漫长而艰辛的。好在追梦的情怀及成果毕竟都是一个诱人的梦,而半途而废也不是我的性格,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长夜孤灯、自甘寂寞、知难而进、不懈追求,守望着融会苦辣酸甜十分遥远的梦。尽管这条路上遍布荆棘,但最大的享受是感情找到了思想的依托和支撑,思想找到了梦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每当舞动键盘时,一种对山区铁路的责任感和对自我的鞭策力油然而生;既为山区铁路尽一份责任,又为自己创造丰富人生,成为我自觉地把追梦与小站接轨,追梦路上经久不衰的恒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1986年春夏之交的处女作在《成都铁道报》诞生至今,一晃38年过去了。尽管后来我从当年的养路工经历了频繁调动、多岗任职、光荣退休等人生转折,但追梦路上的不解情缘反而愈加深厚,文字缘也结下甜蜜的果实。迄今为止,我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先后撰写新闻、文学作品累计超过10000余篇,体裁涉及消息、通讯、散文、随笔、诗歌、杂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种样式,各类作品总字数约300余万字。2023年,我既加入了中国铁路文联,又在龙中国风文化发展中心第五文学社1774分院11期培训结业。为了反哺和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第12期教学,任1971分院副分院长......2024年2月底,我以“破壳而出”为题,仔细分析了几十年厮守青灯的不易,完成了杂文集的整理。3月份,以“岁月的痕迹”搭建了散文集框架;6月着手,以“词海泛舟”整理了诗词曲赋集。惟愿抓住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让自己在人生的后半程,老骥伏枥,壮志不已。

笔耕路上小站情。键盘成了我讴歌的舞台,无畏前行的动力。我乐在其中,保持以往在追梦路上奋力攀登的好习惯,促使自己让有限的生命尽力陶醉于这条漫漫征途上,去静享岁月的一份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