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铁路人的爱含蓄朴实,可我却从不缺少“别样浪漫”。今年是湘黔铁路通车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有我的成长经历,有我的爱路情怀。

爱被钢轨衔接,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情怀,也是我与山区铁路结下的解不开的缘。

无论困苦与艰难,无论快乐与幸福,无论平凡与坚守,存储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情怀。一段拥抱平凡的岁月,我完成了从在校高中学生到铁路工务人的蜕变,见证了山区铁路的发展。

1980年10月的一天,我来到山区铁路上岗报到。一到养路工区,就扛起了捣镐和耙子,也扛起了责任和大爱,这一干就是43年。养路工作很平凡很辛苦,而且常常是别人放假的时候仍然在忙碌,别人睡觉的时候依然鏖战在天窗时段,无论狂风暴雨、天寒地冻、烈日炎炎、大雾弥漫,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岗位上。

作为山区铁路养路工,肩负着两根钢轨的起拨改维修养护任务,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紧急奔赴现常为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我以小站为家,常年扎根在大山里。线路老化、超期服役的那些年,起五更,睡半夜成了家常便饭……无数个这样的日子,我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及时处理隐患、参与更换钢轨。

随着山区铁路养护逐步进入机械作业时代,我积极充电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在经历的43个春夏秋冬里,工作时光总有两根钢轨相伴,精检细修,穿苗岭,越侗乡,穿梭往返,无怨无悔、激情燃烧。每一颗螺钉、每一根枕木,每一次防洪抢险、每一个值班值守都是浪漫。

作为山区铁路生产一线的工务人,我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每当看到一列列装满货物的列车穿越苗岭侗乡,奔向四面八方,感觉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时光荏苒,回顾往昔,惊觉已50年过去,我在山区铁路已然走过了其中的15600余个日日夜夜。期间,给钢轨问诊把脉;对病害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监督检查作业环节,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白天跟危树“斗”,担心树木倾斜触碰线路;晚上跟钢轨“斗”,担心线路在不经意间出现隐患;全天跟雨“斗”,担心汛期山区铁路行车安全。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时代;从电力机车到和谐号时代,“韶山系列”电力机车成为山区铁路的主角。而我从参加山区铁路工作到担任团委书记,这个过程是10年。当我在燃情岁月注入力量时,岁月也将此力量反作用于我,以此来激励自己。从团委书记,到行办主任,再到党办主任,还去到基层车间线路、桥路、线路重点维修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一步一个脚樱爱是一座桥梁,通过与生产一线职工进行沟通。我的思想与生产一线职工的思想相碰撞,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从而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赓续奋战在山区铁路养护战线上,用初心书写爱的情怀,以行动展现责任担当,我先后多次被集团公司、段授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那些年,我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贵州民族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等省内外20多家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000余篇,其中,《玉屏工务段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葡萄效应》新闻和通讯获得贵州省好新闻三等奖;《站段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二等奖。2013年,《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得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在2023年“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全国铁路优秀文艺作品展暨技能比赛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得散文二等奖。

爱心献山区,半世铁路缘,对我个人而言,山区铁路更是承载着我的记忆与情感。与山区铁路羁绊半生,岁月间的点点滴滴都承载着难忘的记忆、凝聚着情感。如今,虽然已经退休快两年了,但是我与这份情缘依然紧密相连:身退心不退,时常关注着单位的变化和铁路的发展,时常感受着那“铁”的氛围。我将带着这份对它的深厚情感,继续前行,书写曾经在铁轨上属于自己的那份岁月与情怀。

(叶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