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丰三年的黄州赤壁

江涛如雪一样拍岸如钟

苏轼倚杖对岸山岚的氤氲

思绪飘向千里外墨竹轩里的文同

文同,梓州永泰的传奇人物

出身官宦却仕途辗转不停

邛州、陵州、洋州……

每一处都有他种下的千竿翠竹青青

筼筜谷的墨竹轩中

他观新竹抽枝和老竹傲雪

二十年的时光里把竹魂刻进心中

“深墨为面,淡墨为背”

笔下竹有清气满乾坤的意境

苏轼初见《墨竹图》

而立之年领悟出“成竹在胸”的真意

书信往来间的默契渐深

文同调侃——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苏轼回以——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乌台诗案后的黄州

是苏轼艺术的转折之地

临皋亭外竹千竿

赤壁矶头起江声

他悄然改写了荆楚文化的轨迹

元祐元年的黄州宴上

苏轼即兴挥毫出新《风竹图》

竹叶如浪翻,竹竿似铁立

潘大临惊叹:此竹融合川西与江汉灵秀之气

米芾将“成竹在胸”融入行草

《蜀素帖》笔势惊蛇,章法严谨

与诸葛亮的淡泊之志

共筑荆楚文人的艺术天地

绍圣元年,苏轼赠画予王彭

文同《墨竹图》成了荆楚精神的图腾

袁宏道赞:如屈子《离骚》啊

如今漫步荆州古城

张居正故居碑刻在万寿宝塔的竹影间

文化竹林已成为文同的艺术理想

从川西到江汉

“胸有成竹”如长江之水

滋养着独特的文化盛景

穿越时空的真正艺术

在新土壤绽放出别样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