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几天,邰顺军还坚持跑一线。在沪昆铁路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六个鸡至小龙洞区间,晨雾中传来“叮—当”的金属敲击声。身着橘红马甲的他俯身贴近钢轨,古铜色面庞几乎触到冰凉的轨面。这个动作,他重复了近四十年。

是啊,近四十载风雨兼程,14000余个日夜,平凡又简单,忙碌又艰辛。即将脱下橘红马甲,光荣退休的邰顺军,内心却仍炽热如火。

这团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燃起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1986年秋,21岁的苗家后生接过父亲的道钉锤。彼时湘黔铁路养护全靠人力,抡捣镐、扒石砟、扛枕木,年轻工友们戏称“三座大山压弯腰”。邰顺军用苗绣布袋装着钢卷尺、轨距尺,在40℃轨温里跪着测量轨缝,膝头磨出老茧;寒冬腊月匍匐检查冻害,呼出的白雾在睫毛结霜。有次处理翻浆冒泥,他徒手掏挖三个小时,指甲缝渗着血丝,却笑着说:“道砟认得我这双手。”

在2008年冰灾、2016年特大暴雨等多次极端灾害中,邰顺军带着职工顶着冰雪风雨抢修,头灯光柱里飘着冰粒子。十几个汉子用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屏障,确保了线路安全畅通。他常说:“作为‘兵头将尾’,必须以身作则,苦活累活抢着干,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为职工做出榜样。”

2013年2月,邰顺军沾着铁味的手接过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证。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常常深入沿线车间、班组和村寨,倾听职工和群众的呼声,将“小岗位”与“大责任”紧密相连,将一线劳动者的诉求带到人民大会堂。

为铁路发声,为百姓生活建言。他提出了《关于排除铁路路外安全隐患的建议》和《工务系统岗位定编定员不足亟待改变》等建议,被集团公司采纳。山区铁路沿线安全隐患得到大幅改善,工务系统岗位定编逐步提升。《建议将铁路诚信系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旅客乘车过程中的套票等失信行为逐步减少。他还提出了《农村垃圾要集中无害化处理》意见。行走在任何一个村寨垃圾箱随处可见,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极大改变了乡村风貌。履职代表职责的5年时间里,邰顺军提交议案建议20余条,架起了一线职工与政策决策的桥梁。

“看这段钢轨,像不像苗银拉丝?”在凯里培训基地,邰顺军指导青工调整轨向。他独创的“四维养护法”:眼观轨面反光如镜,耳听敲击声似银铃,手触螺栓稳若磐石,心算数据精至毫厘。徒弟吴志超说:“师傅教我们读钢轨的‘皱纹’,0.1毫米的轨距偏差在他眼里就是大峡谷。”  

邰顺军担任了31年线路工长,始终坚持“师徒同岗制”,手把手教授青年人,先后带出了50余名技术骨干。所在班组曾获段“先进集体”称号。吴志超曾经感慨:“师傅教技术更教做人,他那干铁路要像钢轨一样直的理念,像道砟一样实。”邰顺军告诉小吴:“道砟的棱角需要岁月打磨,人生的轨迹贵在始终如一。”次日黎明,又出现在沪昆线作业现场,银发与钢轨的反光融成一片。

屈指算来,即将退休的邰顺军已经工作近四十年,他用脚丈量出绕地球两圈半的巡检里程,更在苗岭深处刻下山区铁路人的精神等高线。当列车穿越云雾缭绕的清水江大桥,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里,仍回响着那个苗家汉子用生命校准的时代强音。

3月28日上午,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凯里工务段段在段部五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邰顺军退休座谈会。会场气氛热烈,既有过去岁月的回忆,更有未来征程的期许;是扎根铁路近四十余载“老兵”的离岗,更是年轻一代的“接棒”。他虽然退休,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却留在了沪昆铁路贵州境内东段,继续激励着更多青年职工学榜样,做榜样,为山区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