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启铁路73公里的战线上,一个人追星赶月,踏遍了南通、如皋、白蒲和海安工程沿线的每一寸土地,解决了二十多个技术难题,克服了近百个施工障碍,负责的两个变电所和150条公里的接触网全部一次验收通过。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上海分公司宁启复线经理部的李东阳,用一个人的毅力、技术、奉献,还有刻骨铭心的一千零一夜,演绎了一个当代铁路技术青年让宁启遍栽技术花的非凡历程。
不舍昼夜: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小霍金”,是同事们送给李东阳的绰号,也是李东阳在宁启一千零一夜的工作写照。
“李部长工作忙,电话多,我们经常看到他歪着脖子用耳朵夹着手机打电话,而这个时候,李部长要不就是在刷碗,要不就是在画图,要不就是忙着测量放样……这时的李部长就像“霍金”一样,看着既滑稽可笑,又让人心酸。”常年和李东阳在一起工作的胡佳佳介绍说。
不待扬鞭自奋蹄,是因为在和时间赛跑。
李东阳,是宁启复线上仅有的身兼接触网和牵引变电两个专业的技术主管,又经常面对两个变电所同时施工的情形,比别人多出一倍的工作量,让他长叹分身无术,唯有不舍昼夜。白天风里来,雨里去,测量放样;夜里做计算,忙复核,通宵达旦……
但仅仅这样,似乎依然不够。于是,李东阳又多了一个绰号:快男。
“李部长有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入睡快。”常和李东阳一起工作的关继伟介绍说,“别人还在细嚼慢咽,他早就刷完碗工作去了;由于缺觉严重,他总是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说起走路快,凡是和李部长一起走路的人都有个体会,他走,别人就要小跑。有次看现场,从海安走到如皋,三十多公里用了五个多小时,和他走的几个人全都累垮了。”
昼耕夜读:每一夜都在和技术较劲
兵马未动,技术先行——这是李东阳一贯的工作思路。
而技术先行的第一炮,就是精益求精。有砟道床的接触网按照时速200km/h,导高精度必须控制在厘米范围内,尤其是本线采用的不可调式整体吊弦,更是要求偏差在1厘米范围内。如此苛刻的要求,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但李东阳深知,正是在1厘米之间,是每一位乘客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必须用“锱铢必较”的作风,和“丝毫不让”的态度,用技术去保证施工毫无折扣地完成。
在宁启复线的三年多,每次施工前,李东阳总是反复推敲优化施工方案,做到了用技术指导,让效益最大。
“宁启复线是既有线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难点多,工作中经常遇到出其不意的障碍。”李东阳手里拿着一张图纸说,“测量放样是施工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如果按照原有的测量方法,根本无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技术难题,是技术主管必须啃,而且必须啃得动的一块硬骨头。
李东阳迎难而上,昼耕夜读,用“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著,和“敢教技术换新天”的气魄,先后在各个技术难题面前取得了新的突破:采用RTK来解决设计布桩不通视的测量方法,大大提高了测量速度;提出桥梁未架之前先立钢柱的施工方法,摆脱了架梁施工对接触网立钢柱的牵制,调高了施工效率;施工中提出整体预装法,解决了牵引变电所高压室内网栅难以一次安装成型的难题……许多技术突破在各个标段推广使用,为整个宁启复线注入了技术的活力。
花朝月夜:每一刻都在让故事流传
每一次开通,都蕴含着诉不完的故事;
每一次成功,都见证着说不尽的传奇。
宁启的一千零一夜,是技术之花灿烂盛开的一千零一夜,李东阳用二十多项技术突破为施工保驾护航;宁启的一千零一夜,是电话之声频繁响起的一千零一夜,李东阳用平均每天不少于一百个电话把忙碌写进人生;宁启的一千零一夜是争先之旗猎猎作响的一千零一夜,李东阳用优先施工、优异成绩、优秀称号让故事永远流传在铁路沿线。(胡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