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党工委书记罗国军曾经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铁道兵,但在我的眼里他的形象却是高大无比的。一直想写写书记,写写老一辈铁道兵那种不怕吃苦,敢于奉献的精神,用我笨拙的笔记录那个时代不平凡的事迹,用我平庸的文字勾勒那些不平凡的精神。

罗国军的老家坐落在浙江嵊州下东山村。19岁时,他高中毕业,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村子里小学毕业的都凤毛麟角,他可谓是地道的“高材生”。于是,村支书将罗国军请到队部帮忙,因为表现突出,很受大队书记赏识,没过几年就被提拔为村团支部书记。在大队书记的眼里,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为今后村子的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于是在村里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中,都要求他参加,想对他“雕琢雕琢”。但那年部队下来征兵,面对大队书记的不舍和劝解,在几天未合眼后,罗国军还是毅然选择了部队。因为,当兵,在他年轻的心里,是个充满荣耀的字眼,当兵是神秘而神圣的。在经过反复筛选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全村人的簇拥下,充满骄傲的罗国军戴着一朵大红花跟着前来接应的部队领导,握别家人、老支书上了路,这是1978年3月份的一天。

刚来到铁道兵这个大熔炉里,罗国军还是不适应的,经过很长时间磨炼后,他思想上得到了彻底的蜕变。当农民的时候,他将放开肚子吃饭看作最幸福的事,而在成为一名铁道兵之后,他的眼里幸福的含义变了,那些开山凿路、填水架桥等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成了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即使那个时代,许多作业都没有机械装备,全凭人背肩扛,艰苦异常。

因为表现突出,罗国军在入伍当年就被领导提拔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声令下,他所在的部队坐了八天八夜的解放车,到了哈尔盖至格尔木近700公里的茫茫荒原上摆开了战场,投身于青藏铁路一期的建设。他们在海拔3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海平面60%的环境中开始了战斗,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气候条件就是“天上没有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石头跑”,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出色完成了任务。刚开始罗国军被分到了一个隧道,那时候机械设备比较落后,隧道有1000米,靠的都是人工开挖,昼夜不停。一次为抢工期,罗国军和他的站友们曾在隧道里三天三夜没出洞。后来终于可以出洞干活了,但正值暑伏天,炎炎烈日就像一把明晃晃的刺刀,在人裸露的皮肤上任意划刺,推着装满渣土的小车来回奔波,一下午干完,后背就全部脱皮了,疼痛异常。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多,隧道才挖通,他们吃的是咸菜和红薯,喝的是苦水,但对于这样的生活,他从未跟我们说过“苦”,而是一说工作,就两眼冒光,浑身是劲,声音越说越大,调门越说越高。我明白,那延伸向前方的铁路,才是他心中的希望之路,才是他内心的向往。

罗国军的妻子回忆,以前只要他一回家,儿子就藏起他的包,他以为藏起父亲的黄挎包,就可以留住父亲在家多住几日。在那聚少离多的岁月里,背着挎包的罗国军在大桥下、路基上,用他的肩膀,背起了沉重的行囊,履行着一个军人的职责,也支撑着这个温暖的家。

罗国军和战友修过的铁路很多,其中青藏线铁路、大秦线铁路是最艰苦的,可以说,是汗水完全浸透的路程。这些铁路桥连洞、洞连桥、桥上站、洞中站的“地下长廊”奇观,其中桥隧总长相当于从北京到山海关修建一条地下铁道和空中走廊,有人统计,土石方共8000多万m3,如果堆成一立方米的长块,可以绕地球两周。

修建的公路、地铁等项目也很多,比如杭浦项目、仙岳路高架桥项目、厦门机场路JC2项,厦漳高速公路扩建工程A2项目、福州地铁一号线01合同段项目、厦门地铁一号线……每个项目都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他们用最传统的作业方式,大锤和钢钎的共鸣,震荡着古老的山川。那难于上青天的哀叹,那折断鹰翅的蜀道,在战士们的开山炮中,化作了往日的梦魇。那里是世界闻名的“地质博物馆”,那些牺牲的年轻的生命,诉说着一个个英勇而悲壮的故事。

罗国军惜财如命,不过这种财不是自己的财,而是公家的。2003年时,他已经是中铁十七局集团六公司的项目党工委书记,单位已经给他配备了专车。有一次,他去附近的一个村庄办事,本来应该是单位派车的,但恰好有其他单位的车去,为了节约汽油,他就乘这趟顺风车去了那个村庄。按理说,会议就几个小时,但到了下午也没回来,家人都以为他是去朋友家了。到晚上他才回来,原来那个单位的车办事早,去了就回来了,他原来想和单位说声,要车去接他的,后来想到需要浪费那么多汽油,就一个人跋涉了几十里路,自个走回来了。

这就是我们的党工委书记,他是那个时代铁道兵的缩影。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我国铁道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国家经济的大飞跃。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最可爱的人。(李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