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脚下的萨拉齐火车站站场上,一列动车疾驰而过,掀起阵阵沙粒,伴随凛冽的寒风扑打在脸上、划过耳朵,刀割似的疼。线路外侧,27岁的呼铁局包头电务段萨拉齐工区工长张晓博正手持对讲机,进行“天窗”检修前最后的联系工作,双脸冻得通红,口中呼出的热气在眼镜上迅速形成一层白雾,又迅速消失……

张晓博所在的工区守护着内蒙古首条动车线路集包客线与京包货线万吨通道的重要“咽喉”,这里信号设备质量的好坏,与“蒙煤外运”的通道畅通密切相关。

风沙席卷着煤灰是这里最常见的天气,有时一个“天窗”下来,只能看到眼睛和牙齿还是白色……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彪悍的水手,也正是因为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才练就了张晓博的“十八般武艺”。张晓博个子不高,架着副眼镜,“肉乎乎”的样子走起路来“慢吞吞”,憨容敦实,招人喜欢。工作起来又是另外一种状态,上班5年的他,已经是工区29名职工的工长。

“118#道岔杆件容易别劲得经常留意,专用线煤灰总是覆盖钢轨容易出现‘红光带’……”。工区有84组道岔、160架信号机、192个轨道电路区段,都深深印在了张晓博心里,只要聊起设备上的事儿,他就提神来劲,滔滔不绝如数家珍。1853天的安全生产纪录,300余次的信号设备“临床诊治”,10余次新线开通、站场改造等大型施工经验,仅5年工龄就带出徒弟9名,这些“特殊”的经历,赋予了他与年龄所不匹配的稳重和干练。无论到哪里,他能吃苦的劲儿都是出了名的,工友们私底下都称他“拼命小三郎”。

工具就是“听诊器”,眼睛就是“扫描仪”,尤其是道岔的精细程度精确在毫米间,更容不得一丝马虎。道岔是铁路运输的重要设施,类似于火车的“方向盘”,道岔操作是否灵活高效,取决日常的维护和保养。春运期间信号设备使用频次比往常更为密集,每组道岔平均每天往返动作30余次,只要有一次差错就可能造成行车事故,所以张晓博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细心。道岔注油怎么才能少而管用,油垢怎么除尽,冬季雪后如何保养,发生故障如何处置,张晓博都有一套“绝活”。春运前期,车间对各工区的设备进行抽查验收,张晓博包保的道岔成了“教学”样板。

今年春运前,工区里又分来一批年轻大学生,他们现场经验少、业务底子薄,怎样带领“新兵”打下这嘲硬仗”,成为压在张晓博心头的一件大事儿。工区66%的职工都是年轻人,为了让他们快速掌握技能,投入春运攻坚战,张晓博可谓绞尽脑汁。他组建了“青年讲师团”,现场手绘电路图,为青工讲解电路原理。还以工区宿舍为单位成立提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业务骨干担任指导,每半月进行一次技能竞赛,激发青工学习动力。还创建了“张晓博信号工作室”微信群,无论是交流业务经验,还是求助技术难题,都可以在群里轻松实现。现在,青工们都从中尝到了“甜头”。除了提升青工业务技能外,他还组织编辑了《青工作业指导书》,从出工准备、作业过程、收工会等34个作业环节进行规范,为青工每项作业、每个流程,堵漏洞、上“保险”,做好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双卡控”,确保春运期间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零下18℃的寒风中,张晓博挎着工具包在空旷的站场上认真巡检着每台信号设备,时而附身趴在地面检查道岔连接部位,时而用手捶敲击测试机械强度,背影逐渐消失在线路尽头……(魏志强)